新京报讯(记者 薄其雨)为满足求职、任职、升职等实际需要,不少人计划考取资格证书。但资格证书种类繁多,如果对取得条件、考核内容了解不足,面对网上繁复信息和“包过”诱惑,该如何警惕套路?2月20日,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获悉,近日,大兴法院通过已审结的一起案例揭露了考证骗局。
据了解,王某欲考取资格证书、提高自身收入,在同城网站上看到某教育培训机构“包过”的广告后,扫码添加该机构工作人员微信。沟通中,工作人员向王某表示,只需报名课程,无需学习,参加考试即可由该机构协助取得资格证书,后续还将负责寻找对口企业“挂证”(将个人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到其他工作单位名下)获利。
王某信以为真,双方签订注册建造师专业技能培训合同,约定该机构负责将王某资料信息进行整理、内部申报及审批,承诺3个月内协助王某拿到证书;如证书未能拿到,则退还王某全部费用。支付全额费用后,工作人员不断抬高证书价值、描绘美好未来,双方另就碳排放管理师资格证签订技能培训合同。
几个月后,参加完注册建造师考试的王某未取得证书。碳排放管理师授证机关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发布严正声明,称未授权其他机构以其名义宣传碳排放管理师培训项目,该项目实际已停止招生。
王某再与上述教育机构工作人员联系,无人回复,因此诉至法院。最终,法院经审理判令该教育机构退还王某全部费用。
法官提示,资格证书往往由相关部门颁发、管理,取得证书的唯一途径是参加授证单位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。万不可为了减轻学习压力,寻找拿证捷径,警惕遇到伪造职业资格证书或伪造查询网站等情况,且“挂证”也属于违法违规行为。
编辑 彭冲 校对 贾宁